童大埙教授告别仪式举行
2月19日下午,童大埙教授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举行。原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毛经权、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守恩、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等领导及童大埙教授家属和亲朋好友、同事、学生等参加了告别仪式。
告别大厅庄严肃穆,童大埙教授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两侧挽联上写着“庚款留英海归著书传后代,教书育人千万学界留英名”。大厅左侧排放着上海市政治协商委员会、民盟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委合作交流办公室、同济大学、上海铁路局、上海铁道学会、上海铁路局同济校友会、华东交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单位敬送的花篮。大厅右侧排放着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张惠新、全国人大常委冯之竣、铁道部党组书记盛光祖、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同济大学副校长郑惠强、上海市委合作交流办公室党委书记鹿金栋、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雷晓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祁学银等敬送的花篮。童大埙教授生前的亲朋好友、学生同事也敬送了花篮。
童大埙教授告别仪式由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兵主持,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方守恩作童大埙教授生平介绍。童大埙教授1911年出生于上海崇明,1931年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到平绥铁路局工务处工作,1934年获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学习。抗战爆发后童大埙先生毅然回国,先后应聘于国立湖南大学教授、叙昆铁路工程局副工程师、滇缅铁路工程局工程师、重庆交通大学土木系教授、中央设计局交通组专门委员及昆明滇缅公路油管工程处副处长等职。抗战胜利后担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帮办。解放后,童大埙教授任教于同济大学,先后担任土木工程系教授,铁道工程系副主任,铁路、道路及桥梁工程系主任,上海铁道学院铁道工程系教授。1987年9月退休。2011年2月11日22时37分因肺部感染引起全身各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在华东医院过世。
童大埙教授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会,先后担任同济大学民盟支部主任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常务委员,民盟上海市委顾问。1959年12月,童大埙教授被提名为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委员会委员,被选举为上海市政协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之后任上海市政协之友社理事,名誉理事。
童大埙教授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建国初,先后编撰了《铁路曲线及土方》、《铁道工程学》、《隧道工程学》等教材,使新中国有了第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铁道工程专业教材。50年代初,童大埙教授自学俄文,翻译了《苏联铁路员工技术手册五卷》等科技论著,编写了《铁道线路业务及机械》。70年代后期,首次将轨道力学相关成果引入我国。1988年出版了新版《铁路轨道》一书,成为我国铁道工程教育的经典教材。80年代后,参加了美国、日本举办的铁道工程多个学术会议,为学校与国外教育界、工程界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童大埙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铁道工程专家,教育家。长期从事铁道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及教育工作。是我国“铁道工程”学科建设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铁道线路养护维修、铁路现代化的积极倡导者。在教育岗位上辛勤工作了五十余年,培养了大批铁道工程技术专家和学者,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童大埙教授生病住院期间,学校领导曾多次到华东医院看望,并以各种形式表示慰问。童大埙教授在病榻上仍关心着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当听说京沪高铁试车速度达到486公里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并竖起大姆指表示赞赏。童大埙教授以近一世纪的亲身经历,感受了中国铁路发展的过程,亲眼目睹了中国铁路从40公里速度到400公里速度历史进程,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再到高速电动车组历史进程,从不到二万公里低等级铁路到如今高铁运营里程数世界第一历史进程。
